30多年前,3个人,在海上漂洋过海7个半月,为了重寻当年汪大渊、郑和看过的风景,更为了讲述一个民族走出国门的勇气和魄力。这条路,在当时的意义,正如杨恩璞所说,不仅是为了拍摄一部纪录片,同时也表达了各国人民和平友好的共同心声。这是一条友谊之路。
由于当时拍摄条件和时间有限,这些幸存下来的拍摄花絮老照片,沉寂了30多年,就如在岁月中幸存下来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片段,当被重新翻出,又具有了新的意义。它们是一条线索,也是一种精神,围绕着海上丝绸之路,围绕着一种时代现象,让阅读者重新思考,让思考者重新行动。记忆,历史,就是这样,重燃着生机。
1、在广西北海拍摄时,摄制组为了模拟当年百舸争流的商贸盛况,广西交通厅临时组织渔民,在海边集结了二三十艘帆船,朴实的渔民义务出演。原照片为广西著名摄影家朱丁甲摄。
2、1982年,杨恩璞拿着电影摄影机,在埃及金字塔前留念。杨恩璞说,在埃及拍摄时,当地老百姓听说摄制组要去一个古堡里拍摄中国的瓷器,主动为他们带路。埃及文化部还给摄制组开了拍摄通行证,可到任何博物馆免费拍摄。
3、在云南滇池,用船模展示郑和船只在海上穿行。这些船模,按照郑和宝船的实际大小,由云南方面帮忙义务制作,当时并没有电脑特技,穿行的动画感,其实是水下有潜水部队,推着船模进行的。
4、1982,杨恩璞(左三)在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碑前。这块郑和碑系郑和于公元1407年9月~1409年夏第二次下西洋时,在斯里兰卡登陆后所立。碑文以中文、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阴刻而成,记载了600多年前郑和等受明成祖朱棣派遣,赴锡兰(今斯里兰卡)向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之事。
5、1985年,78分钟的纪录片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电影院播出后,引起很大关注,杨恩璞曾在《人民日报》上,连续刊载此行的游历经过。《光明日报》、《CHINA DAILY》等媒体也纷纷刊载相关报道。图片中这张宣传海报摄于1985年的上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