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--网站首页--海丝情缘--重走海丝路--“重走海丝·再创新辉煌”之大西洋的首位泉州来客

“重走海丝·再创新辉煌”之大西洋的首位泉州来客

【更新时间:2017-04-21 10:54:12 浏览次数:1177】

“汪大渊,这个航海者,我拍片之初,自己都知之甚少。”在采访中,杨恩璞特别提到这个从泉州出发的元朝商人,这个泉州海丝的见证者。在纪录片中,汪大渊,这个众人陌生的名字,成了主要人物之一:和法显、郑和并重。

事实上,汪大渊比郑和下西洋早了75年,到过更多国家,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更是早一两百年。

然而,今人知道达伽马、哥伦布、麦哲伦,纪念郑和,却对真正的先驱汪大渊无所知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2月12日,在泉州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做的主旨演讲,就提到“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,两次从泉州出海,遍访菲律宾诸岛、文莱、加里曼丹、爪哇及印度洋诸地”。

两次从泉州走向非洲

在学界,汪大渊有着重要地位,但似乎又被历史遗忘。

《辞海》1979年版中记述: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,其游踪之广远,汪氏当居前列。他的著作《岛夷志略》被收入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中。

“研究元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史,绝对绕不过汪大渊。”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说,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大西洋的中国人。

汪大渊是元朝的一名商人,字焕章,祖籍江西南昌。他自幼怀有大志,游历名山大川,考察风土,记载物产。十几岁时,他就来到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——泉州,看见不同肤色的人们摩肩接踵,看到中西货物堆积如山,看到各国船只停满港湾。泉州的景象,最终促使了汪大渊的远洋航行。

至顺元年(公元1330年),20岁的汪大渊从泉州出发,自费搭乘商船,途经海南岛、占城、马六甲、爪哇、苏门答腊、缅甸、印度、波斯、阿拉伯、埃及,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,再回到埃及,出红海到索马里、莫桑比克,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、苏门答腊、爪哇。

在途中,他还发现了澳洲,经澳洲到加里曼丹、菲律宾,返回泉州,历时长达5年。

回泉州两年后,即公元1337年,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,经南洋群岛、阿拉伯海、波斯湾、红海、地中海、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,两年后再次返泉州。

第二次远航回国后,汪大渊著述了《岛夷志》,记录两次航海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、奇风异俗。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,泉州地方长官与主修郡志的人看到后,十分赞赏,即将《岛夷志》收入《泉州路清源志》。后来汪大渊回到故乡,把《岛夷志》节录成《岛夷志略》,在南昌印行。这本书才得以流传。

《岛夷志略》分为100条,其中99条为其亲历,涉及国家和地区多达220余个。书中记载了台湾、澎湖,当时属泉州晋江县,盐课、税收归晋江县。

在《海上丝绸之路》纪录片中,杨恩璞特别指出,汪大渊记载的很多国外地名,用的就是当时的泉州方言。

书中还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,如住在古里地闷(今帝汶岛)的泉州商人;龙牙门(今新加坡),“男女兼中国人居之”;甚至马鲁涧(今伊朗西北部)的酋长,是中国临漳人,姓陈等。关于澳大利亚,他写了两节,当时把澳大利亚叫做罗娑斯,把达尔文港一带叫作麻那里,泉州商人和水手认为那里是地球最末的岛,称之为“绝岛”。这可能是对澳大利亚最早的记录。

海丝起点城市的见证

汪大渊被称为东方的马可·波罗,不过泉州人知之不多。

“他既把中国介绍给世界,又把世界介绍给中国,比马可·波罗厉害。”庄教授说,严格地说,汪大渊应该是个海上游历家,因为航海家必须以探险为目的,而他是一边做生意一边游历。

汪大渊写的这本书是很严肃的,他称所记“皆身所游焉,耳目所亲见,传说之事则不载焉”。后来到明朝,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马欢说:“随其(郑和)所至……然后知《岛夷志》所著者不诬。”由此可见,航海者汪大渊的严谨。

这本书,对研究古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、地理有重要价值。1867年以后,西方学者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。但是,历史上对于汪大渊的着墨不多,生平记述甚少。而他著述的《岛夷志略》,享誉学界,但这种民间行为没有引起当时的朝廷重视,民间知道他的人就更少了。

汪大渊具体何时去世,无可考证,晚年的生活也无记载可寻。在他的家乡南昌,很难找到什么遗迹。2012年,南昌市为了纪念他,才将一条路命名为“焕章路”。

昨日,海都记者几经打听,找了位于泉州市区西街的汪氏宗祠,试图找找后人或遗迹什么的。但查阅族谱发现,汪大渊并非他们先祖,在泉州也找不到什么遗迹。

庄教授认为,汪大渊的书,就是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见证,是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的见证,记载的国家或地区比宋代史料多30多种,对一个民间商人来说,太难得了。

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评价说,汪大渊记述了海丝贸易中的货物出口,像丝绸、金属、食品等,还有多篇记述了青花瓷交易,对研究元代的泉州有着重要意义。丁毓玲说,75年后,郑和下西洋,有官员船200多艘,因其是官派而青史留名,但历史也应该给汪大渊应有的位置。

“当时,厦门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庄为玑特别提到汪大渊,我们是临时遇到的这么一个人物,却越拍越觉得值得研究。”杨恩璞回忆说。

杨恩璞说,汪大渊的出生地不是泉州,但他两次出航,都从泉州出发,对于一个航海者来说,泉州意义太重大了。他说,如果不是因为泉州在海丝时代的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,怎么会有汪大渊这么一个首位到达大西洋的中国人?

这些年,因为缺乏宣传,人们对于汪大渊的了解都很少。杨恩璞希望,泉州市相关方面能更加重视汪大渊,进行深入研究。

“我觉得,泉州应该为汪大渊立一座雕像,纪念他对泉州的贡献。”庄教授说。

地址:学院行政楼(三角楼)三楼对外交流合作处,电话:0595-87354599(梁老师) Copyright© 2002-2019 泉州华光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 All Rights Reserved. 泉州华光学院 2002-2022年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19751号-1 0595-